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单选题1.对下列和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交: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达:到达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2.下列各项中关于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和“②仁以为己任”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与“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①非恶其声而然也”和“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无欲速,无见小利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D.若火之始然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故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6-9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葛:夏代诸侯国之一。②旄倪:老人和幼儿。6.文中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括号内。()取之A而燕B民悦C则取之D古之人E有行之者F武王G是也7.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乘”指车,兵车,六马一车为一乘。B.狄,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古有“北狄南蛮”之说。C.吊,抚慰、慰问,与“形影相吊”的“吊”意义相同。D.“何以待之”与“奚为后我”的句式特点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占了燕国,却要面对诸侯国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高兴。C.孟子认为,燕王虐待百姓,齐宣王去讨伐他,老百姓会认为齐宣王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一定会坚定地支持他。D.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诸侯的意愿,与燕王和解,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