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答案】1.B2.《无衣》:(1)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2)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3)赋的手法等。《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从情绪方面、行动的开始方面、行训往方面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形成一种层进关系,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