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以看出三代“学在官府”,但是这一时期太学还未产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①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②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④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可以得出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①③B项正确;“杜绝”表述绝对,南北分卷出现在明朝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3.北宋中期,政府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向国家纳粟救灾的富户授予官职,但多为监主簿、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A.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B.抑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赈济制度D.官僚体系以出身为选拔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纳粟补官不如科考出身的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说明当时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纳粟补官”不享有特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商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赈济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唐朝科举中允许士子向主考官自荐。宋朝选官考试实行了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对于世家子弟的应试者更加严格管控,甚至还要加试。由此可见,宋代科举A.注重选拔最优秀人才B.防范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更加强调公平与竞争D.旨在防止考场徇私舞弊【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朝科举中允许士子向主考官自荐。宋朝选官考试实行了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可以看出科举制发展到宋代,通过糊名等措施来尽可能保证录取的公平,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晚上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公平公正,未涉及防范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项;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考场的纪律,“防止”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A项正确;“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选拔“最优秀官吏”并非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展示的科举制的优势,排除C项;科举考试不能准确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6.东汉后期,同一年被察举为官的人会形成“同岁”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