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题模板(二)要素比较类试题要素比较类试题一般出现综合题中第二小问或第三小问,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或地理事象为命题切入点,考查不同区域、不同地理事象之间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治理措施等。常见考查方向:有两种形式,①明确比较对象,如“与××相比较,指出/分析/说明××的条件、原因、特征、影响”;②隐含对比分析过程,如“分析或说明……优势条件、特征、原因、影响等”。分析步骤:第一步:明确对比区域(对象)和对比的要素如果设问是两句话(用逗号分开),往往有比较明确的对比区域(对象)或要素;如果设问没有明确的对比区域和要素,则可能隐含对比,就需要通过确定隐含的对比区域和要素;第二步:构建解题思路结合比较内容,关联所学知识,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寻找、整合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将确定的要素,在两区域(对象)间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答题角度并对其内在因果关系进行准确判断或论述。例题1:2024《高考地理非选择题》P45T1〈腾远高考原创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我国的海岸不仅绵长曲折,而且类型复杂,南北有别。大体上以钱塘江口为界,北为沙岸,南为岩岸。东海区作为我国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岸线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某项研究对东海区1990—2015年间的5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取出研究所需的大陆岸线位置及类型信息,并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东海区大陆海岸线变迁强度数据(下图)。(1)据图指出东海区1990—2015年大陆海岸线变化强度的特点。(8分)(2)相比福建省,分析2000—2010年上海市的海岸线变化差异大的原因。(6分)(3)推测东海区大陆海岸线开发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6分)(4)对于如何平衡区域海岸线开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①整体上各个阶段海岸线变化强度先减、后增、再减;(2分)②1990—2000年整体上变化强度相对较小;(2分)③2000—2005年浙江,福建省海岸线变化强度为负值;(2分)④2005—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线变化强度最大;(2分)⑤2010—2015年,三省市海岸线变化强度均减小,上海减小幅度最明显,并于2015年海岸线变化强度接近0。(2分)(任答四点得8分,其他观点合理亦可得分)(2)①上海市地势平坦,城市建设可大规模开发;福建省以丘陵为主,城市建设和耕地开发难度较大;(2分)②福建省海岸线较曲折;上海市的海岸线较平直;(2分)③上海开发强度大,通过围填海满足用地需求;福建省城市开发力度相对较小。(2分)(3)①海洋污染;(2分)②海洋资源开发不平衡;(2分)③海洋湿地破坏;(2分)④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任答三点得6分)(4)①加强岸线规划研究,恢复岸线的生态服务功能;(2分)②优化岸线空间格局,确保原自然岸线的保留量;(2分)③加快受损岸线恢复,修复周边河道的生态环境;(2分)④建立长期监测机制,确保岸线周边环境质量。(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1)我国东海区大陆的岸线变化特点,需结合1990—2015年间海岸线变化强度折线图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个阶段整体海岸线变化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整体上呈现波动的变化状态;图示1990—2000年间,三省市岸线整体变化强度较小;2000—2005年间,福建省和浙江省海岸线变化强度均由正值变为负值,上海市海岸线变化强度最大;2005—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线变化强度最明显;2010—2015年间,三省市海岸线变化强度均在减少,上海市最为明显,且于2015年变化强度接近于0。(2)(3)本题需从海岸线对海洋的重要性角度来分析近海地区海岸线开发的不利影响。根据材料“其海岸线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可知,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排海废弃物会加剧近岸海洋环境的污染;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对沿海地区进行填海活动,会使近海鱼虾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大城市岸线附近,各产业竞争性、粗放性地抢占和使用岸线,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缺乏协调,造成亲水空间缺乏、海洋湿地空间受损等一系列问题,海洋空间资源趋于紧张;防护类海堤、护岸、木栈道等人工海岸线改变了自然海岸的生态环境,阻断了正常的陆海交汇,改变或扰动了近海的物质组成,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