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答案1一、选择题1.C【解析】【解析】A项道法自然,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材料只讨论了中华文明与西方、南亚的交往情况等,无法体现各个区域文明中心独立发展,排除B项C项由材料可知,先秦典籍中没有中国与西方等地区的往来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这种本土性造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个性,故C项正确D项“找不到中国与南亚直接往来的证据”表明先秦典籍没有记载,但这不等于中国未曾受到异域文明影响,排除D项2.B【解析】【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王朝强盛的武帝与宣元时期,西域依附、边关畅通,民族关系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央王朝动荡的西汉末年至东汉前中期,西域怨叛、依附匈奴,“三绝三通”,民族关系发展迟滞。这表明民族关系发展状况与当时中央王朝的强弱有很大关联,B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的结果是民族交融,A项因果逻辑颠倒,排除;“消除”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平等原则,D项错误,排除。3.C【解析】【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长安城的居住区出现了各类食店,且有的食店“花样翻新”,按节令供应风味食品,这些都可以说明唐代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长安部分坊内出现食店与摊贩,不能得出都城的传统布局被打破的结论,排除A项;唐代的饮食习惯既受到传统影响,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宋代坊市制度彻底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4.A【解析】【解析】材料反映泉州万安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商旅“往来畏其险”,而泉州太守带领官民合力修建“万安桥”有利于泉州贸易的发展,顺应了泉州旺盛的贸易需求,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民”,不仅仅指市民阶层,排除C项;材料中“万安桥”是官民合力修建的,无法得出地方政府财源充足的结论,排除D项。5.D【解析】【解析】材料中没有“有效巩固”的依据,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地区,还有周边邻国,排除B项;“天朝上国”主要针对的是外来朝贡的国家,与宴请少数民族首领无关,排除C项。6.A【解析】【解析】由材料可知,不管是棉纺业还是煤矿业,华商都明显处于劣势。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说明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A项正确。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完全相符,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仅凭材料中外商和华商的对比,不能得出辛亥革命对经济发展影响有限的结论,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情况,D项结论无从得出,排除。7.C【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拆除城墙运动,既加快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便利了城市交通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了近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利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C项正确。虽然城墙曾是封建统治的象征,但拆除城墙的目的并不是清除封建残余,而是促进城市发展,排除A项;军阀割据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和军阀势力,拆除城墙并不能削弱这些基础,排除B项;虽然城墙是军事需要的产物,但自宋代以来,城市的军事和政治属性就已逐渐让位于经济属性,近代城市的属性以经济属性为主,排除D项。8.B【解析】【解析】综上分析可知,这些现象的根源都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近代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列强对这些铁路的控制和经营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从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承建的铁路总里程逐渐占据优势,这反映了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但与民主意识关系不大,排除D项。9.D【解析】【解析】第一步,审设问顾颉刚撰写通俗商周历史意在(主要目的是什么)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41年(时间);“国民能看我们的正史”“去寻找史料,作深入的研究”第三步,分析选项A项撰写历史虽可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但不可能结束战争,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中共全面抗战的主张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抗日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