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一、单选题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答案】D【解析】A.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A错误;B.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B错误;C.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C错误。D.由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正确;故选D。2.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A.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A错误;B.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B错误;C.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C错误。D.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根据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的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D正确;故选D。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并根据所学可知,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及第是指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考试,侧重考查识记背默的内容,这不利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机械默写使得学问逐渐走向僵化,故材料所述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A正确;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B.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B错误;C.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C错误;D.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D错误。故选A。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答案】B【解析】A.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A错误;B.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材料提到敕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敕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敕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正确;C.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敕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C错误;D.“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敕书的传递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