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中、高中各卷知等免下学种试真题识归纳费载www.doc985.com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落英缤纷()(2)仿佛若有光()(3)阡陌交通()(4)咸来问讯()(5)便扶向路()(6)诣太守()(7)欣然规往()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D.无论魏晋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按原文填空。(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②“,。”(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7.文学文化常识。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小、初中、高中各卷知等免下学种试真题识归纳费载www.doc985.com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品课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复行数十步()(2)屋舍俨然()(3)具答之()(4)此中人语云()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外拓展课小、初中、高中各卷知等免下学种试真题识归纳费载www.doc985.com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选自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饮其水皆寿()(2)或至百二三十岁()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1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1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妙笔生花16.假如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结果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又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桃花源的故事。提升训练17.清朝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为我们留下了两副尚未完成的对联,请你从中任选一句写出对句。小、初中、高中各卷知等免下学种试真题识归纳费载www.doc985.com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①枯叶带虫飞”,其一为“②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所选句:对句: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插图一材料一阅读像搏斗。阅读的时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