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Ⅱ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