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郴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生地综合(生物)(试题卷)一、选择题1.生物有许多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地衣B.机器人C.钟乳石D.煮熟的鸡蛋【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机器人、钟乳石,煮熟的鸡蛋,都不具有繁殖等生物特征,因此不是生物;地衣具有生命现象属于生物。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A.合作B.竞争C.捕食D.寄生【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详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其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从古猿到人类的漫长进化历程中,古人类出现了许多区别于古猿的特征。下列描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前肢越来越粗壮有力B.能制造和使用工具C.直立行走,前肢解放D.能够用火、产生语言【答案】A【解析】【分析】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一代一代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并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产生了语言,进化成人类。【详解】非洲大陆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变动,形成了最大的断裂谷,断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逐渐分化成两支,一支仍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渐进化成为现代的类人猿;另一支生活在断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比如后肢越来越粗壮有力,逐渐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习惯,从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到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直立行走并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古人类出现了,人类学家称他们为直立人。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就这样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成为现代人,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了解人的进化。4.新中国成立初期,地矿工作者长期在荒漠等恶劣环境下工作,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水果,常会出现牙龈出血现象,此时他们需要补充哪种维生素()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D【答案】C【解析】【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详解】A.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容易引起皮肤粗糙、夜盲症等,A不符合题意。B.缺乏维生素B1易患脚气病,B不符合题意。C.坏血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引起皮、粘膜下出血。因此地矿工作者应补充维生素C,C符合题意。D.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了解维生素的缺乏症。5.下列与泌尿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B.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每天形成的尿液大约有180升C.肾小球和肾小囊有重吸收作用,重吸收葡萄糖等物质D.肾小管有滤过作用,血细胞等物质能被滤过到肾小管【答案】A【解析】【分析】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详解】A.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A符合题意。B.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每天形成的尿液大约有1.5升,B不符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