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四川省成都市2017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2017·四川成都)1.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A.老子B.孔子C.赢政D.铁木真【答案】B【解析】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2017·四川成都)2.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穆棱穆步六孤陆1(2017·四川成都)3.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一“发明”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2017·四川成都)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西行”是指玄奘西游,“东渡”是指鉴真东渡,都是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与往来,A项是国内政策,不符合题意,B项是汉朝张謇通西域,D项不是这两个事件的共同作用,只有C项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2017·四川成都)5.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A.康乾盛世的出现B.科学技术的突破C.外贸易的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朝,由于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北方,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017·四川成都)6.图1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2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答案】B【解析】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2017·四川成都)7.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2017·四川成都)8.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戊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