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A卷(开卷,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2021·重庆A卷)1.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2021·重庆A卷)2.他一改王朝之初“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集权和对经济的控制,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思想地位。他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唐太宗【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思想地位,故B正确;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故A错误;隋炀帝和唐太宗时期,儒家已经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C、D错误。综上故选B。(2021·重庆A卷)3.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内容都用汉字书写,明显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故选D;该拓片的文字不是甲骨文、小篆和行书,排除ABC。(2021·重庆A卷)4.有学者认为,某石刻题材中底层社会劳动妇女形象的出现。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社会生活的反映。据此推断该石刻可能是()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大足石刻D.潼南大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社会生活的反映”可知与题意描述的特征相符的是大足石刻,故选C;云冈石窟位于山西,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潼南大佛始建于唐代,都与题意描述的特征不符,排除ABD。(2021·重庆A卷)5.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商铺密布;元朝的大都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各种货物。这表明宋元时期()A.都市商业较为发达B.多个民族政权并存C.北方经济远超南方D.统治疆域空前辽阔【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临安大街小巷商铺密布和大都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各种货物,这表明,临安和大都的商业繁荣,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政权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比较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故C不符合题意;统治疆域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21·重庆A卷)6.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海上交通的繁盛B.中外交流的发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丝织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各国个中国之家的友好往来。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从元朝交通路线图可以看出,元朝陆路和海外交通发达,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所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流发展,B正确;“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为陆上交流排除A;三幅图片与世界市场形成、丝织技术的无关,排除CD。故选B。(2021·重庆A卷)7.1943年,罗斯福总统在《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卷轴中写到:余谨代表敝国人民向重庆市敬赠斯轴,以表吾人钦佩该市英勇之男女市民。这表明罗斯福()A.支持重庆人民的反特抗暴B.赞颂重庆市民的抗日斗争C.努力推动中美的文化交流D.祝贺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43年,罗斯福总统向重庆市民赠送《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卷轴,以表达钦佩之情。这表明罗斯福赞颂重庆市民的抗日斗争,故B正确;1945年2月20日“胡世合惨案”导致重庆人民的反特抗暴以反击国民党独裁统治,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中美的文化交流,故C错误;此时日本还未投降,故D错误。(2021·重庆A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