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2012年河南省物理中考试题及答案.doc本文件免费下载 【共6页】

2012河南省中考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1.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的。[来源:Zxxk.Com]2.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1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3.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4.如图2所示,在开口的矿泉水瓶上扎一个小孔,水便从小孔喷出。随着瓶内水面的降低,水喷出的距离越来越短,是因为小孔处水的压强逐渐变。堵住瓶口,水很快就停止流出,此时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比瓶外大气压。5.北极和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然降水量很小,但那里的空气比北京的空气还要湿润,因为冰雪可以成水蒸气。尽管温度很低,北极熊仍然能闻到海豹的气味,说明在北极,空气分子仍然在。6.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4A,电压表的示数为8V,则电阻R2的阻值是。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向右移动,电压表的示数将变。7.如图4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处(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原因是。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8.下列光现象中,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A.立竿见影B.潭清疑水浅C.池水映明月D.一叶障目9.下列技术应用中,不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A.利用微波雷达跟踪飞行目标B.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海底深度C.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和导航D.利用移动通信屏蔽器屏蔽手机信号10.如图5所示,在调节平衡后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侧各去掉一个钩码,则()A.左端下降B.右端下降C.仍然平衡D.无法判断11.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的三脚插头,较长的脚与该用电器的外壳相连B.用测电笔检查电路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C.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应与该用电器并联D.家庭电路中的空气开关跳闸了,一定是发生了短路12.如图6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鱼缸甲和乙,盛有适量的水,把一个橡皮泥做的小船放入乙后,小船处于漂浮状态,此时两鱼缸内的水面刚好相平。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在台秤上,则台秤的示数()A.甲放上时大B.乙放上时大C.甲或乙放上一样大D.无法判断13.在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14.白炽灯长期使用后,钨丝会变细。变细后的钨丝与原来相比()A.熔点变低B.密度变小C.比热容变大D.电阻变大15.图7是甲、乙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A.8:1B.4:3C.1:2D.4:1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16.如图8所示,一束光射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上,请画出经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17.如图9所示,将一个小球放在竖直放置的弹簧上,用手向下压小球,松手后,小球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向上加速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请画出此时小球的受力示意图。[来源:Zxxk.Com]四、实验探究题(第18题4分,第19题7分,第20题8分,共19分)18.用图10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实验中,通过观察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2)闭合开关,若导体ab不动,左右移动磁铁,电路中(选填“有”或“无”)感应电流。(3)在仪器和电路连接都完好的情况下,某小组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请提出一条改进措施:(4)该实验的结论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19.用图11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跟压力大小的关系。(1)实验时,拉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因为这时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力。(2)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11所示,它的示数是N。(3)改变木块上所加钩码的个数进行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我的小图库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