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7题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多选题漏选得1分,错选得0分)1.【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此刻考场内的温度约为25℃,故A错误;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符合实际,故B正确;C、一支中性笔的质量约为10g,故C错误;D、家用电冰箱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A,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2.【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音色是发声体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C错误;D、给机器加橡皮垫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简单。3.【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解:A、阳光下的人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第1页(共17页)C、小猫在镜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水中笔反射的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笔的虚像,比笔的实际位置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笔向上折断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4.【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解答】解: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罐可乐,放在餐桌上,不一会儿这罐可乐“大汗淋漓”,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符合题意;B、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B不合题意;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是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D、燃烧的蜡烛有“流泪”的现象,是因为石蜡的熔点低,受热熔化形成的,是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5.【分析】(1)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不易碎,其具有一定的韧性;(2)硅光电池是一种直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器件;(3)核能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裂变应用在原子弹中;聚变主要应用在氢弹上;(4)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的是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解答】解:A.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具有一定的韧性,不易碎,故A错误;B.硅光电池是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故B正确;C.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是核裂变,故C错误;D.地热能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属于可再生能源,故D错误。故选:B。第2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