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10名著《水浒传》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传说施耐庵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作品简介】《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东都事略·徽宗纪》记载:“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张叔夜传》记载:“会剧贼宋江剽掠至郡,趋海岸,劫巨舰十数。”由这些记载可以知道,宋江领导的这支起义军,战斗力很强,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外还有很多文献,如《皇宋十朝纲要》《捕盗偶成》以及元代修撰的《宋史》等,都分别对起义军的声势、活动地区以及征方腊的事迹等进行了记载。这就为《水浒传》的编撰提供了素材和历史依据。【创作背景】《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壹作者简介贰要点梳理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作品主题】《水浒传》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政治及社会乱象,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展示了宏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小说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描述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展现了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艺术特色】突出的现实主义《水浒传》以大量历史形象、宏伟的结构、独具特色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作者通过对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小说歌颂了农民起义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小说中宋江是梁山的领袖,他带领众兄弟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多次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他选择了接受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独特的链式结构《水浒传》罗列人物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叙述单个英雄人物从不同地方汇聚梁山的斗争经历,人物及其事件具有相对独立性,很多篇章都可以单独存在。作者将其有机组合,使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彼此呼应,达到了百川归海、波澜壮阔的艺术效果。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征辽国、平方腊,最终走向失败。这种叙述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每一个人都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石秀等英雄都侠肝义胆、不拘小节、豪放粗犷。但李逵粗犷中更显天真憨厚;鲁智深则豁达明理,粗中有细;武松胸有城府,武艺高强;石秀处处主动,机警细致。他们虽然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但是身上都具备讲义气、重承诺的品质。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大量情节与人物行为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众英雄的不同。独特的语言风格《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因此有口语化的特点。施耐庵又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通过白描的手法,抓住主要特征和细节进行描写,语言质朴明快、洗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同时,作者又能够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比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大雪下的正紧”中的“紧”字用得极好,不但写出了风雪之大,也隐含人物的心理感受,烘托了紧张的氛围。【人物绰号】晁盖(托塔天王)宋江(及时雨)卢俊义(玉麒麟)时迁(鼓上蚤)吴用(智多星)公孙胜(入云龙)林冲(豹子头)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