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句式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授课人:尹德永录目温故知新壹指点迷津贰学以致用叁壹温故知新文言文字词一、词类活用二、通假字三、一词多义四、古今异义一、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例:“雨雪霏霏”“天雨墙坏”。例:“驴不胜怒,蹄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天下苦秦久矣”。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名词作状语。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雨:下雨。蹄:用蹄踢。苦:苦于,被压迫。美:认为……美。面:当面。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高兴。《论语·学而》2.路转溪桥忽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出现。《西江月》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意思是:喂养。《马说》三、一词多义(一)举1.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2.发起,兴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3.全:举世无双。4.提出:举一反三。5.任用: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四、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江河:古,专指长江和黄河;今,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2.词义缩小臭:古,气味;今,只指难闻的气味。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四、古今异义3.词义转移闻:古,听,是听觉;今,一般指“嗅觉”。例:我闻其声,不见其身。(《诗经》)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爪牙:古,原指武臣或得力助手;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例: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fān)垣(yuán)。(《与凤翔邢尚书书》)5.其他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或”:古,有的。今,或者。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贰指点迷津思考:这些诗文在翻译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1.屠惧,投以骨。(《狼》)投以骨:“以骨投(之)”,状语后置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主谓倒装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何以解忧:“以何解忧”,倒装(宾语前置)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莫我肯顾:“莫肯顾我”,宾语前置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省略句三、倒装句四、被动句(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句式,通常都有固定而明显的格式,我们在翻译中要注意把“……是……”翻译出来。1.句式一:“……,……也。”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靠的是勇气。2.句式二:“……者,……也”。这是最常见的格式。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3.句式三:“……,……者也”。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4.句式四:“……者,……”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该继位的人是公子扶苏。二、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3.省略宾语1.省略主语:有的句子中没有主语,有可能它的主语和前边句子的主语一样,有可能和后边句子主语一样,或者在谈话过程中为了显得不那么啰嗦就给省略了,这样的句子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把它省略的主语找出来。例:损其家口,充狙之欲。(《朝三暮四》)——(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满足猕猴的食欲。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有时候一句话里有相同的动词,作者会对相同的动词进行省略。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3.省略宾语:例:屠惧,投以骨。(《狼》)应为“以骨投(之)”。——屠夫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例: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三、倒装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状语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