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质量监测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卷2014.1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全部写在(或涂在)答题纸上。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信息。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图中的法老,手上有两根权杖,一根管辖生者,一根管辖死者。据此推测,反映的主要理念是A.众权于一身B.来世信仰C.死者为尊D.天人感应2.史学家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词称赞他:“考释殷书开盛业”。“盛业”是指A.通过考古证实炎黄传说B.通过甲骨文考实商史C.通过甲骨文考实夏史D.提出“存而不补”方法3.从右边地图的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中国古代的A.大秦王朝B.西汉初年C.东汉政权D.南宋政权4.“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完成这个架桥任务的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5.“从公元25年到公元140年之间,汉代的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4800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B.豪强势力,隐匿人口C.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军阀割据,战乱不断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这些特征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来源:学科网]C.百家争鸣、经世致用、国家富强D.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7.“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此话反映了中国士大夫A.注重经典考证B.推崇理学独尊C.以自我为中心D.重视国家主权8.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9.在13世纪前期到15世纪前期的两百年内,欧亚大陆上中国与欧洲的直接联系被打通,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A.蒙古帝国的建立B.奥斯曼帝国的建立C.新航路的开辟D.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10.中国古代文化在两汉时期是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在魏晋唐宋时期主要是与南亚文化的交流。15—16世纪面对的是欧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①基督教神学②自然科学③人文学术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康熙帝通过南怀仁致信西方耶稣会士:“凡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等物质科学之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此信说明: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A.康熙对西洋科技有着相当热情B.鼓励士大夫与传教士全面交流[来源:学科网]C.鼓励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D.认为西洋军器是护卫王朝之需12.“奴隶制是万民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同自然背道而驰的——因为根据这种制度,一个人被迫变成了另一人的财产。”可见,在罗马法学家践行万民法过程中,奴隶A.根据自然法,奴隶是平等的主体B.不被当作人,而是权利的附属物C.奴隶与罗马外邦人有同样的权利D.奴隶享有罗马人的主体权利13.“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对材料中“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准确理解是A.孔子\悉达多\耶稣\苏格拉底B.秦始皇\悉达多\汉谟拉比\梭伦C.孔子\悉达多\耶稣\穆罕默德D.孟子\悉达多\穆罕默德\柏拉图14.法国卡佩王朝(987-1328)统治初年,曾经出现过王室靠拦路抢劫过路商队,以资补充王室费用的现象。这说明A.基督教势力的强大B.封建等级制下王权式微C.庄园经济水平低下D.等级君主制下市民参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