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纲要上册·2023年一模崇明(二)“失期,法皆斩”之辨(20分)甲同学在讲座中听到某学者谈及陈胜吴广起义时,强调“秦律并非我们想的那样‘残酷’,失期并非重罪,有可能是被歪曲的。”对此,其展开探究。步骤一甲同学在图书馆搜集到如下资料。材料一: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材料二:“失期当斩”并非秦律内容,“它与‘鱼腹丹书’‘篝火狐鸣’‘诈称扶苏项燕’一样,只是一种发动起义的策略手段”。——于敬民《“失期,法皆斩”质疑》材料三:御中发征(朝廷征发徭役),乏(耽搁)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睡虎地秦简·徭律》材料四:秦人用刑极为严酷……有两个戍卒前去戍守渔阳,走到蕲县,天下起雨来,走不通了,料想赶到了,也是误了限期,一定要处斩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5、上述材料中,属于传世文献的是,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填材料编号,4分)6、上述四则材料中,否定“失期皆斩”的是(双选,4分)A.材料一B.材料二C.材料三D.材料四步骤二甲同学发现《徭律》可能并不适用于陈胜吴广等戍卒,他们对应的应是军法,与普通劳役性质不同,“军法有时只泛称为‘法’或‘制’”。材料五:军法中有“后戍法”,即内地士卒应征戍边,不按期抵达目的地就要定罪服刑。陈胜等谪戍渔阳,所言“失期,法皆斩”中所犯之法正是“后戍法”。——陈伟武《简帛所见军法辑证》,《简帛研究》材料六:贾谢(齐景公宠臣)逾期而后至,司马穰苴(春秋末年齐国的大将)据军法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士卒争奋出为之赴战。(将军张骞)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7、甲同学收集上述的两则材料分别试图说明什么问题?(4分)步骤三经上述研究,甲同学对陈胜吴广失期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失期皆斩”?请说明理由。(8分)参考答案:5、(4分)传世文献:材料一,实物史料:材料三。6、(双选,4分)BC7、(4分)材料五试图说明陈胜吴广遇雨失期事件适用于军法而不适用于徭律;材料六试图以秦代之前之后的史实案例说明依据军法“失期”当斩。8、(8分)赞成“失期皆斩说”。(1分)理由:材料三虽为原始史料,但其主要内容只有《徭律》,并没有《兵律》,而司马迁著《史记》虽为二手史料,但经研究证明可信度高;同时根据材料五的后世学者研究,陈胜吴广事件应适用于军法,虽没有秦代军法的直接记载,但依据材料六《史记》记载的秦代前后的案例可以推知“失期皆斩”。(7分)反对“失期皆斩说”。(1分)理由:材料三秦简属于原始史料,记录了秦代徭役征发失期的具体惩处办法,价值较高,且与材料四的后人著述形成互证。材料一、六为传世文献,材料五为后世学者著述,都属于非原始史料,尤其是《史记》的作者作为汉朝人,可能会有主观色彩,有意无意歪曲前朝(秦朝)。(7分)“失期皆斩说”存疑。(1分)理由:材料三虽为原始史料,但其主要内容只有《徭律》,并没有《兵律》,更没有完整的秦律出土;其余材料均为非原始史料,关于陈胜吴广事件适用于军法也只是推测,并没有直接史料证明;所以两种观点都尚未形成证据链和直接史料互证。(7分)奉贤三、对“秦的暴政”的认识(26分)“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有同学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对史料的研读,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结论。A同学认为,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响应,最终秦朝灭亡。他提供了以下材料:材料一、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8、根据材料,概括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