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专题12杨浦区一模满分范文45篇(24一模·杨浦区)人们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就足够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解析:我们今天主要借2024届杨浦一模作文谈一谈“合题性”,同学们常会听到“要和材料对话”这样的说法,指的就是材料作文中写作的合题性问题。要达成合题性,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审题,挖掘材料关键词间的内在关系。本题的形式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23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同样都是提问形式,以“仅仅”来连接一个限定对象。不同点在于,2023年秋考作文题探讨的是人们的行为态度及成因,本题探讨的人们行为的结果和条件。回答问题前,同学们可以首先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果在生活中有人问你:“我们要成为优秀的学生,是否仅仅依靠刷题就足够了?”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想,以下两条路径中可能有一条和你的想法相似。第一种:刷题只能解决A问题,但是优秀的学生要有B要求,当然不能仅仅靠刷题;第二种:优秀的学生必须是B全面发展的,刷题只能够A,肯定不能仅靠刷题。这两条路径殊途同归,都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内部错位的问题。如果有人脱口而出“成为优秀的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者“刷题只能制造学习机器”,接着就去谈“德智体美劳”和“学习机器”,这些回答可能就存在不够合题的情况了。写作文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这对关系来进行思考。首先看“形成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思想”。“认知”指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结果,“思想”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两者都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是人认识的产物。在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认知”这一经验认识和“思想”这一理论认识,因此这两者可以统合于“人的认识”之下。“合理的认知”和“经得起检验的思想”进一步限定了达成的范围,要求我们最终达成的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的认识。而“形成”这个词,提示我们:这个认识是一个动态过程。接下来我们看材料中的另一个关键词“依靠逻辑”。逻辑的外延非常丰富,我们常听到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事理逻辑等等。同学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所涉及的逻辑知识、逻辑推理和逻辑论证。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大致可以为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逻辑”一词框定范围。逻辑应用于思维和语言的活动,重推理、重归纳演绎,使人的认知和思维敏锐和严密,增强议论的有序性、准确度。从狭义上来说,逻辑是一种思维工具;从广义上来看,逻辑是一种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思维方式。“依靠”意为“凭借”,凭借逻辑作什么用呢?根据逻辑本身的特质,它能够成为人形成动态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框架,也可以作为这个最终认识的评判工具。那么,材料中关键词间的关系也就呼之欲出了,正因为逻辑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角色问题和作用限制,使得我们无法完全依靠它达成“合理的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接着我们就要思考,有哪些要素可以在形成思想过程中弥补逻辑的限制呢?以下表格列出了阅卷时看到的部分概念:对应概念对应维度逻辑的相关限制1(1)实践(2)感知思维和语言的活动是一种人内部的精神活动,需要实际的行动来作为印证和补充2(1)经验(2)直觉重推理、重演绎归纳需要事实为前提和检验;缺少发散的过程和创意的过程3(1)宽容(2)同情使思维敏锐和严密需要钝感和随性的情绪加以调和4(1)审美(2)体察增强议论的有序性、准确度需要一些发散性、个性化的因素共同表达以上“对应概念”是否有高下?显然是有的。对应概念1从逻辑的适用范围出发,2由逻辑本身在思维演进中的特点出发,3与4都是从逻辑运用的效果出发。1-1“实践”实际上是整个“思维和认知”的对应概念,1-2“感知”是认识形成过程中逻辑的对应概念,因而它的精准度高于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