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用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2.(2分)按要求选择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3.(3分)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_______,_______,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负有道德义务。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