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运用(共3小题,满分10分)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1)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2)“,双照泪痕干”出自杜甫的《》。(3)《水调歌头》中,苏轼面对眼前景物无端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也有类似的问句“,?”2.(2分)小王好强,常常通过批评别人展示自己的高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古代史书,即使是规格庞大的书,也会。例如,《史记》,后世许多纪传体史书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要把每篇记载孤立起来看。①体现出篇章与篇章之间彼此关联的精神②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③把同一人的事迹分到不同篇章错综互见A.①③②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①典故词在汉语词类中自成一家,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词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词的概念认识并不统一。笔者以为典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事典词、语典词、有确切源头可考的典制词。事典词似无争议,关键是语典词和典制词的把握目前分歧较多。笔者以为对典故词的把握需注意两条:第一,典故词和成语一样,属于文化词语,有其特定文化意义。笔者将意义由特定典籍源头所赋予,离开这一文化语境便无法理解的词定为语典词,这是区分语典词与普通词的一条重要指标。如“而立”指代三十岁,词义不是出自字面义,而是由其源头《论语为政》之“三十而・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立”所规定的。③另外一条是典故词有确切源头可考,词义的发端比较清晰。以典制词中的典故词与一般的文化词语的区分为例,“沙堤”出于唐代典章制度,史籍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用来写宰相,自然可视为典故词;“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常用为索偿的凭证)虽然也是文化词语,甚至可以视作典制词,但我们无法弄清其确切的源头,要考,也只能是“事物纪源”一类,如果说它一定源于《老子》,自然不合事理,只不过从现存典籍看,《老子》使用这一文化词语较早罢了。笔者所参与编写的《典故大词典》基本上是基于以上两点的把握来收录典故词目的。④对具体词目进行解释时,也需要把握典故词义的特殊性。纵向来看,典故词义的引申一般具有单一性。借助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普通词词义可以纵深发展,意义引申一般层次较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中有大量例证论证了普通词词义引申的这种特点。而典故词的词义一般只有一层,继续引申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太多。因为典故义与典故词的字面义往往差距较大,很多来源也未必为人们所熟知,在理解上需要有一个转折,如再作更多纵深引申难以让人接受。另外,很多典故词反映的是事件场景画面,不是某一具体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引申。⑤横向来看,许多典故词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取义具有多维性。例如,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要素构成,如其中涉及因素较多,词义往往就比较复杂。另外事典典源亦有简单、复杂之分,事的寓意亦有多寡之别。很多时候人们借用事典词,只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一种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的词取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⑥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语言学界“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义的多维性,很多辞书仍旧采取解释普通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一个“相应”的解释,这不是科学地对待典故词词义的做法。例如苏轼《次张甥美述志》诗:“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青门瓜”用秦东陵侯邵平于秦破后种瓜长安青门典,传其瓜五色,甚美。《汉语大词典》对此词未作释。有人释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