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点】3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可知考查的知识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A、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A不正确;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形成因果关系,C不正确;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A.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唐代三教合一以及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A项表述太绝对,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故A项错误。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故B项不符合史实。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可知C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全盘否定。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11.“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3.(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考点】36:宋明理学.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考点是宋明理学。【解答】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可排除A、B;材料中关键信息是有“宋明”,可排除C,可举出一反例,即明朝理学家(心学也是理学)王阳明就继承了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可排除C;那么正确选项为D.此外,可联系宋明理学的所学知识﹣﹣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