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要了解掌握西周建立时期的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和都城。【解答】本题以西周时期“周礼”与“雅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周代分封制”“周礼”与“雅言”等信息说明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西周最初统治范围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选:C。【点评】注意掌握西周建立和分封制的基础内容,了解当时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及主要封国与今天相对应的大致地理位置。2.(3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解答】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故选:D。【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的掌握。3.(3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B项明显错误。C、D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故选:A。【点评】注意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等考点的理解。4.(3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考点】1R: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考查明清君王专制强化,重点对废丞相、设内阁知识点的掌握。【解答】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受皇帝统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的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准确理解废丞相,设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5.(3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B5:维新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