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们小声点第2节第三单元过好校园生活(统编版)一年级上第2课时目录1234567素养目标新知导入新知讲解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1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同感,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和谐的影响。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的道德品质,学会在不同场合下自我约束,做到言行得体。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了解公共场所噪音控制的法律法规,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健全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践行文明行为。2新知导入采用“情境导入法”,观看一段公共场所因噪音扰民而引发的冲突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冲突?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本课主题——《我们小声点》第二课时:这里也要小声点。3新知讲解板块三:这里也要小声点1.认识声音提示标志:展示不同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医院、电影院等)的静音或低声标志,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标志的含义和重要性。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标志?它们传递了什么信息?3新知讲解2.设计声音提示标志: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公共场所(如学校图书馆、食堂、宿舍等),设计并绘制一个声音提示标志。要求:标志需简洁明了,能直观传达“小声”或“静音”的信息,并附上简短的设计说明。分享展示:各组展示设计成果,全班交流评价,选出最具创意和实用性的标志。4课堂练习情景模拟:设定几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如图书馆找书、医院探望病人、电影院观影等),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这些场景中如何保持安静,正确使用声音提示标志。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噪音扰民案例,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5课堂总结在任何场合,保持安静不仅是尊重他人,更是展现自我素养的关键。从图书馆到公共场所,安静的举止如同细雨润物,让环境更加和谐宜人。每个人的小小努力,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海洋,影响深远。同学们,让我们将这份理解融入日常,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都成为文明行为的灯塔,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宁静、有序的美好世界!6作业布置1.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自己在不同公共场所的音量控制情况,反思并写出改进计划。2.设计一份家庭静音计划,与家人共同制定并执行,减少家庭噪音,营造和谐宁静的居家环境7板书设计13.我们小声点这里也要小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