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专题16名著阅读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3北京卷《论语》理解实词含义、把握名著基本内容、评价名著价值意义天津卷《乡土中国》整体把握名著基本内容、主旨、观点、价值《红楼梦》把握名著情节内容2022天津卷《红楼梦》把握名著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北京卷《红楼梦》把握名著情节内容浙江卷《论语》把握名著基本内容、多方面解读2021北京卷《论语》把握名著基本内容、观点《红楼梦》把握名著情节内容浙江卷《论语》名句名篇默写、握名著基本内容、分析名著观点2020天津卷综合考查把握名著情节内容、语言表达浙江卷《论语》把握名著基本内容、观点江苏卷综合考查整体把握名著基本内容、主旨、观点、价值《红楼梦》《社戏》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北京卷《论语》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名著基本内容、个性化阅读《红楼梦》整体把握名著基本内容、主旨、观点、价值命题趋势名著阅读主要在自主命题地区(天津、北京、浙江、江苏等)有所考查,考查内容多为教材内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考生掌握的经典名著,或其他中外经典著作的综合性考查。一、(2023·北京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传习录》)【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答案】(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3)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称:读chēng,意思是,称述、称道。王阳明“‘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称:读chèn,适合、符合。(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就是适合、符合之意;疾,忧虑;没世,犹如“没身”,即去世。名:君子之名须以仁成名,才能名实相符,流传后世。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如赞同杨伯峻的观点:杨伯峻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结合“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确实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那么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③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④王阳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