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7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2-【答案】C【解析】【详解】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体现出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内容,C项正确;《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发展而来,其中虽有唐代奖赏军功的表述,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项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4.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3-【答案】C【解析】【详解】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5.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D【解析】【详解】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