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A卷高三语文·全解全析123457101112141718DBACDDADDDDB1.D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错,正好相反,“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诗哲”则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B.“‘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错,“互涵”指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错,“史著文学化”,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不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哲学诗意化”是“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和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而不是“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错。主体部分“从现象到原因两个角度……加以阐述”采用的结构是层进式。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庄子、屈原及其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所以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因果倒置,由原文“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可见,正因为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所以才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两者因果关系颠倒。C.“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是战国时代文化在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的”错,从原文“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支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可知,文化到达高潮还有“历史继承”这个基础。D.“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书》正是‘庄骚辉映’这一文化奇观的又一佐证”错,由原文“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可知,“庄骚辉映”指得是哲学与诗的融通,《太史公书》体现的是文学与历史的交融。故选A。第2页共10页4.C5.D6.(6分)①历史事实的多元性: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②人物记忆的有限性:口述者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陈述事件时发生偏颇。③访谈记录的准确性: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难免会出冤记漏或记错的情况。④访谈者水平的高低:访谈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二“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全新的形式。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C.胡也频的观点了阐释历史与现在的关系。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三“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历史事实的多元性: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结合材料三“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