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A卷高二语文·全解全析123457101112141718CBAABABDDCBA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青年的价值取向”错误,原文是“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B.“小人物事业平凡”错误,原文是“还有许多偶像,他们不是明星,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虽然他们是‘小人物’,但是他们却是一个时代的骄傲”,混淆了“小人物”与“小人物中的偶像”这两个概念,文中意思是“小人物中的偶像”的事业并不平凡。D.“接受负能量快,传播能力强”错误,原文是“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能力强”,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强调青少年不要崇拜明星”错误,文章并未表达不要崇拜明星,而是强调要“以正能量的偶像为自身的榜样”。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如果崇拜负能量的偶像,就会染上毒瘤,不可救药”错误,根据原文“无疑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种下了罂粟,在嘻哈等新潮光鲜的外衣下暗藏着深重的毒瘤”可知,文中只是说负能量的偶像的作品对青少年有不好的影响,并不是说“如果崇拜负能量的偶像,就会染上毒瘤,不可救药”,说法绝对化。故选A。4.A5.B6.(6分)(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第2页共9页【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B.“家国情怀……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中“完全一样”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一段原文是“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选项将“‘共通’意识”改为“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意。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不太需要讲契约”并非“不需要任何契约”,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第二段中的“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作者将西方社会比喻为一捆柴;在“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中又将“中国的社会”比喻成“水的波纹”,这是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这一论证方法的运用让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在第二段中,作者将中国和西方的社会形态作了对比,他认为“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而中国社会“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3)举例论证。作者在讲到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这一问题时,举出“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的例子来论证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通过这一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4)假设论证。在第五段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