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绝密★启用前2024年部编本8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学评估卷2024.03语文试卷解析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11题,共30分)总分得分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小题。①民俗蕴含乡情童趣。听,宛转悠然的笛声,让人叹为观止;看,精彩纷呈的社戏,让人目不暇接;品,奋楫棹舟的夏夜,寻一脉幽悄,乐趣无穷!②民俗蕴含淳朴民风。听,脑衅上还响着脚步声;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尝,香香的米酒甜甜的馍。③民俗蕴含力量之美。听,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让人战栗震撼;看,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让人活跃亢奋;品,嘎然而止的安塞腰鼓,让人大彻大悟。④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人情世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霄,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1.(2分)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奋楫棹舟(jǐ)B.幽悄(qiǎo)C.糜子(méi)D.亢奋(kàn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字音。A.奋楫棹舟(jǐ)--(jí)。2.(2分)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脑衅B.战栗震撼C.嘎然而止D.元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脑衅--畔;B.正确;C.嘎然而止--戛;D.元霄--宵3.(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B.粗犷豪放C.大彻大悟D.人情世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A.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合语境。故选A。4.(2分)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习俗、风尚。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风尚、习俗,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C.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D.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划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尽管是一组并列成分,但从逻辑上说是有先后顺序的。“民俗”先由“民众创造”出来,再进行“世代传承”的,故选C。5.(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B.《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C.《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有浓郁的陕北风情。D.《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答案】D【解析】D.有误,《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故选D。6.(2分)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或在元霄,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答案】示例: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解析】“元宵、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赏一盏花灯、寄绵绵情思”分别是元宵节和清明节习俗,因此考生须知1.本试卷解析共14页,共三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6.考试范围:8下第1单元、《桃花源记》、《<诗经>两首》、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仿写的时候要沿用这个话题。另外,在句式方面,要用或在+传统节日,人们(4个字)同在干什么(6个字)。如:或在端午,家乡邻里共品粽叶香气;或在中秋,阖家团聚齐赏一轮明月。总分得分(4分)学校开展了“走近民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7~8题。【材料一】中华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如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