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山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引入新课我会认径斜jìngxié课文讲解课文讲解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课文讲解课文讲解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3.径:小路。4.斜:伸向。5.白云生处:白云产生的地方。6.坐:因为。课文讲解课文讲解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课文讲解鉴赏诗歌中的词语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课文讲解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课堂小练1.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课堂小练2.“停车坐爱枫林晚”,作者被美丽的枫叶吸引。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不好。因为“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却能令人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课后作业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引入新课引入新课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我会认赠刘残犹傲橙zèngliúcánjúàochéng橘jújūn君我会写荷擎(擎天)hé(荷花)hè(负荷)傲(骄傲)橙(橙色)橘(橘红)我会写擎:举,向上托。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犹:还,依然。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君:你,指刘景文。须:必须。课文讲解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课文讲解要求:齐读诗歌,想象画面。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荷花、擎雨盖、残菊、傲霜枝。课文讲解要求:1.读前两句,理解意思。2.怎样刻画菊花的形象?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菊花形象: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课文讲解思考:此诗为什么在开头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深秋的画面?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课文讲解前两句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课文讲解要求:1.读后两句,理解意思。2.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诗意: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啊!特点:深秋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课文讲解思考: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课文讲解思考:后两句有什么用意?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课文讲解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课堂小练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