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比较阅读1桃花源记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乃不知有汉(乃:竟然)B.无论魏晋(无论:更不用说)便要还家(要:要求)C.问今是何世(是:表判断)吾尝疑乎是(是:这句话)D.未果,寻病终(寻:很久)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故选:C。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小学、初中、高中各种试卷真题知识归纳文案合同PPT等免费下载www.doc985.com译文:。【答案】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句子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桃花源记》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与“出世”和“入世”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要说,也只能是“出世”的思想。故选:A。4.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答案】《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解析】崩溃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