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地及⼈⼝的采⾢赐给卿、⼤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个⼤夫的采⾢就多达数⼗个。这说明A.⼟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巩固D.社会⽣产持续发展()2春秋时,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受封于京,⼤夫祭仲告发:“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都,不过叁国之⼀;中,五之⼀;⼩,九之⼀。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这说明A.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B.中央与地⽅的⽭盾尖锐C.嫡⻓⼦继承制名存实亡D.庄公⼤宗地位受到冲击()3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关系准则的学说。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曾祖⽗⺟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这表明A.秦朝继承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孝道观B.秦朝⽤严厉的法律⼿段来维护孝道C.秦朝时孝成为⼈们的⽇常⾏为规范D.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4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在四⽉、七⽉、⼗⽉和正⽉评⽐耕⽜。考核领先的,饲⽜者可以免除⼀年更役;如果⽜因劳累过度⽽腰围减瘦,每减瘦⼀⼨,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这⼀规定A.佐证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B.强化了秦朝的基层社会治理C.适应了农耕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D.反映了秦朝以法治国的理念()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的楚⼈,其次是⻬和赵,再次是韩、魏、燕;⾄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反秦暴动。由此可知A.秦王朝未能实现⽂化⼼理统合B.东⽅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激化了社会⽭盾()6《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建德代侯,⼗三年,为太⼦太傅。坐酎⾦不善,元⿍五年,有罪,国除。”该记载说明了汉武帝时期A.货币管理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实现了对地⽅的控制()7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为令”。后在西夷置⼗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历史学科�考前必刷题1/38H1000009180801拍照提交时需保证此区域完整8唐代之前,荆楚⺠间存在⼀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唐代称作“拔河”,⼴为流传。唐⽞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C.阳刚与⼒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活为主()9如图为唐代卷草纹图案。该纹案在魏晋时期由丝绸之路传⼊中国的忍冬纹演变⽽成。忍冬纹花卉形态消瘦、清朗,纹样简单,单纯质朴,在唐代多与牡丹、⽯榴、凤凰等动植物纹样灵活组合,变得雍容华丽。这⼀变化A.体现唐⽂化兼收创新的特征B.凸显中外⽂化融合基本特征C.源⾃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开通D.说明物种交流决定艺术形式()10唐代李⽩的诗显⽰出超凡的创造⼒、博⼤雄伟的⽓魄,代表着⾃由与解放。唐太宗对南朝书法的⻛⽓表⽰不满,认为其“仅得成书,⽆丈夫之⽓”。由此可⻅A.时代变迁影响艺术评判尺度B.唐代诗歌书法艺术成就突显C.性格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认知D.艺术⻛格是社会时代的产物()11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族特权B.确⽴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了⼈才选拔标准()12北宋僧⼈契嵩说:儒教“⼤有为”⽽“治世”,佛教“⼤⽆为”⽽“治⼼”,⼆者皆“圣⼈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动摇()13宋初,御史台台官负责⾔事,谏官负责弹劾;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武百官、荐举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