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4.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曲出现就意味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答案】D【解析】【详解】“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