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海南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人们的审美观念B.经济发展水平C.集体劳作的形式D.传统文化习俗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6.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蔡元培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9.如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体制机制创新B.生产要素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D.信息技术推动10.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11.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12.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家:英法西葡荷俄日美地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马尼拉孟加拉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