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本解析采用的是试卷类型:B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考点:古代的政治制度。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战国,贵族→民众。战国时代,贵族地位下降,平民地位上升,原有的宗法制无以为继。答案:B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因为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所以要进一步“重农抑商”,以“抑并兼、长廉耻”。A不是材料本意,且与史实不符;题干是说“(商贾)收税与封君比入”,不是商人与封君勾结,B歪曲了材料意思。桓谭正是发现了题干中所说的现象,才提出重农抑商建议的,排除D。答案:C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史,宋明理学。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答案:D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考点: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鞑子”,“歌谣”。答案:B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即“反帝、反封、反资”。读懂材料即可作答。答案:A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解题关键: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双拳出击”外交(既反美又反苏),毛意在美苏之外拉拢“盟友”,“敌人的敌人……”,呵呵!答案:B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解析】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放逐“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C的做法类似于“拉选票”。答案:C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解析】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世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