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专项-言语2主讲教师:郭熙授课时间:2017.05.10粉笔公考·官方微信1行测专项-言语2(讲义)(一)题型题量题量:10道/2篇文章题型:细节判断题、中心理解题、语句填空题词语理解题、代词指代题、标题填入题、逻辑填空题等新型提问方式作者举亨利·福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二)命题思路1.重点考查原文重现的内容2.题目难度与阅读难度成反比3.题目顺序与文段顺序基本一致(三)做题顺序三步解题法:1.段落标号2.阅读提问方式,分清题型,标注关键词、句、段落3.按文段的顺序做题最后再做:全文中心理解题、全文细节判断题例:阅读以下文字,回答51-55题。从花粉到花生,让人类产生过敏变态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变态反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变态反应”这一术语是儿科医生冯·皮尔凯和贝拉·锡克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几乎同一时期,“过敏症”使生理学家查尔士·里歇声名远播并荣膺1913年诺贝尔奖。此后多年,变态反应研究始终将过敏视为一种病态或障碍,极少有科学家探询究竟为何存在这种严重而有潜在危险的免疫反应,更不用说免疫系统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对貌似无害、却经常充当过敏原的物质作出反2应。上世纪60年代有关多细胞真核寄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如果受到蠕虫这种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高含量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而引起变态反应的正是这一抗体。从那时起,有种观点盛行不衰:在进化中,人体为抵御寄生虫,发生变态反应,但却把免疫反应的目标弄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玛吉·普罗菲特在1991年对变态反应作出了一种非主流理论解释。她推测,在进化中,变态反应的形成是为了启动免疫系统,保护我们不受环境毒素(例如有毒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毒液)的伤害。过敏原在多数人看来是无害的,但有很多事实上就是毒素。所以,与其把变态反应看成对蠕虫目标锁定有误的反应,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有益的反应,目的在于防御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虽然“毒素假设”至今仍不受生物医学界重视,但是其仍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可以理解为身体力求摆脱过敏原的一种尝试,类似于食物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类似的驱逐反应。其次,变态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毒素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与需要一定时间方才显现的蠕虫感染相比,有一定差异。此外,患有过敏症的人常对过敏原变得极度敏感,环境中稍有微量便立即反应。考虑到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如此灵敏,对蠕虫表现得如此敏感就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了。最后,充当过敏原的物质多种多样。“蠕虫假设”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物质都能造成变态反应,但“毒素假设”却预料到这些过敏原可能共同具有一种造成伤害的能力。“毒素假设”也无法直接解释面对环境中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过敏原,肌体为什么有时候会作出如此严重的、潜在致死的过敏反应。过敏症的多数患者会发现,变态反应可能有益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反应的好处可能类似于疼痛的好处:疼痛固然给人带来不快,但这种不快会帮助我们避开损害我们肌体的环境原,从而使我们更有幸存的可能。51.关于变态反应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一直受到重视B.过敏症这一术语是由冯·皮尔凯提出的3C.最初将过敏视为对身体有害的变态反应D.贝拉·锡克因在该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52.第2段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A.变态反应的产生机制B.人体过敏的反应类型C.导致变态反应的基因D.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过敏原53.玛吉·普罗菲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A.对引发过敏原的毒素进行了系统整理B.将变态反应视为身体的一种有益反应C.扩大了会导致变态反应的过敏原的范围D.界定了导致变态反应的免疫系统的缺陷54.“毒素假设”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A.一接触过敏原即发生变态反应B.为何存在多种多样的过敏原C.变态反应类似于驱逐反应D.微量的过敏原会致死55.这篇文章暗示我们:()A.变态反应并非对身体一无是处B.“蠕虫假设”略胜“毒素假设”C.有些过敏是可以主动避免的D.过敏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四)材料类型材料类型:4科技说明类人文社科类材料类型一:科技说明类解题技巧:1.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