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精讲-申论4主讲教师:李梦圆授课时间:2017.06.15粉笔公考·官方微信1方法精讲-申论4(笔记)【说在课前】(1)前三节课系统学习单一题,其中包括问题、影响、对策,本节课内容特别难。(2)启示和经验是否需要反推问题:启示指接下来的做法,而不是得到的问题。①某人考公务员,认真刷题、认真听课、认真提交智能批改,这样的经验给出的启示是自己也要刷题、听课、提交智能批改,不可能从别人好的做法中得到问题,每个人都要从其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前行的动力。②某天起床晚了,上班迟到被领导批评,说明以后上班要早起,不能迟到,工作要专心致志,不能边上班边回答微博的问题,即使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得到的教训也是以后应该如何做,把经验和启示理解为对策。单一题指向非常明确,不可能既要求概括启示,但却又要求概括问题。(3)组织语言时不知道如何控制字数,担心写不上找到的要点:首先判断题目字数,比如:某题要求400字,说明可以写400/5=80,80-10=70个关键词左右,扣掉10个词相当于50个格子,用于写标点符号、空格和标序号,根据总字数判定大约可以写的词。昨天讲解的一道题目,问题和对策分别写8条,共16条,共用200多字,根据字数确定找到的词语,读完材料后可以数一下大约找到的词语,一般小题是没有时间打草稿的。真实的考试情况是这样,上考场拿到题本,在材料上可以随便画,用红笔、黑笔、蓝笔随便画,在空白部分标注“问题1”、“对策1”,还有的同学用绿色笔画问题,红色笔画对策,标注后抄答案比较快,作文打草稿很正常,但小题目打草稿时间会耗费的特别多,先在草稿纸上写一遍,再誊抄在答题纸上不现实。画出后标注问题1、2和对策1、2,基本上会知道自己找到了几个问题、对策、影响,会对自己找到的词语心里有数,对字数也有预判。(4)是否直接做历年真题:听完方法精讲,先把方法精讲中讲过的题目分题型再做一遍,因为听懂和能写出来是两回事,需要自己亲手做题验证,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可以听回放。等到真题开始之前再做历年套题,先做国考题,再做联考题,近5年副省级和地市级共10套试卷,甚至可以研究近7年的题目。(5)昨天的题目中,题干是“S市建设美丽水系、打造优美环境的做法”:如果按照水系和环境两个词语分类,是分不清楚的,一句话中有顿号不代表两类,这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因为有顿号就分开,这有一点主观,真正的分类依据是材料逻辑,忌讳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专门套类别,应该根据材料本身内容分类,这是严格按照出题人的出题思路做。比如:自己考上公务员后,听领导的讲话即可,不需要一定标新立异,和领导对着干,按照出题人自身的逻辑、材料逻辑答题是最准确、最保险的。(6)按照什么身份提对策:很多题目会设定身份,假设是某社区工作人员、某观察员,这个身份等价于你是习近平、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无论设定的身份如何,都是站在公务员的角度、材料的基础上提对策,身份没有太大实际作用,无论是习近平还是观察员,提出的对策从要点上没有区别。作为观察员,虽然没有权利出台法律,但可以建议出台法律,把自2己当作习近平即可,而且以后考上公务员都是习近平的兵。(7)昨天的课程中,可以把“提升绿化水平”和“提升管护水平”写成两条,要把这两条写在前面当作分类,不能写在中间,把带有总结性的词语放最前面就可以,如果写在中间就看不出类别。(8)类别指一段内写的是一件事,比如:表示某个人美,一段都是眼睛大、鼻子小、嘴巴像樱桃,虽然没有专家、学者、官员提示,但一段内描述的是一件事,很显然就是一类的,正常材料逻辑是一段一类,或者2-3段是一类,位置相对比较靠近。(9)昨天没有听直播的同学,先尝试听今天的直播,如果跟不上再去听回放,应该是跟得上的,但听起来没有一直听直播的同学听得那么清楚,因为单一题是综合题的基础,先知道如何找问题和对策,放在一起才可以一个个找出来。如果在单一题中分不清楚问题和危害,不要求强制分类,二者不完全一样,比如:没吃饭所以饿,“没吃饭”是问题,“饿了”是危害,问题一般在危害之前,因为问题所以导致危害,二者有时间区别,问题先发生,危害后发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