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精讲-言语3主讲教师:郭熙授课时间:2017.05.20粉笔公考·官方微信1方法精讲-言语3(笔记)【说在课前】前两节课(方法精讲言语1-2)主要讲解中心理解题解题方法,可从重点词的角度来把握重点,如:关联词(转折、因果、必要条件、并列)、主题词(核心话题和概念)、程度词(强调和突出作用)。但做题不能单纯看重点词,需要结合文段结构和行文脉络,故本节课对行文脉络这一解题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二、行文脉络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注意】1.现在国考题目难度比较高,命题人若要增加题目难度,文段文字量会比较大,可能出现多个关联词或没有关联词,此时需要运用行文脉络和文段结构做题。2.行文脉络分为五种类型:(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分--总--分(背景+因此+解释说明),出现的概率较低;(5)分--分(并列结构)。3.运用行文脉络方法的目标是找总句,即中心句,故需要把握总句和分述句特征快速解题。中心句位置特征:首、尾中心句内容特征:观点(对策、结论、评价)【注意】1.位置特征:中心句一般出现在首尾,出现在中间概率较低,但不绝对;2.内容特征:作者的观点就是文段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1)对策:先提出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策即作者核心观点;(2)结论:前文分析原因,后文得出一个结论,结论即作者观点;2(3)评价:即作者的态度,如:有人认为„„,但是我认为„„,“我认为”之后是作者的观点。知识链接:中心句在开头、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注意】中心句在开头:总--分结构(观点+解释说明),即文段开篇提出作者观点,后文通过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说明,如:举例子、原因分析、数据、报告、正反论证。例1(2017北京)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譬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潮无不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B.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C.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D.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解析】1.中心理解题,文段开篇提出观点,即社会思潮可以帮助了解社会和历史,“譬如”即比如,后文通过举例说明社会思潮可以帮助理解社会内容,故文段结构为观点+解释说明,文段重点为首句观点,对应D项,且文段主题词为“社会思潮”,快速锁定D项。A项“应当包含多元思想”虽然属于对策,但文段未提及问题,对策为无中生有,排除;B项“不同阶层”属于例子的内容,非重点,排除。C项“传统文化”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选D】【注意】分述句的特征:通过“譬如”、“比如”、“例如”、“„„是一个例证”等类似的表达来进行举例论证。3例2(2016四川)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建筑中有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虽然有迷信成分,但其目的不过是依照山水的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的最佳地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儒家和道家思想是相通的。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理论主要根源于儒道文化B.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C.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思想与“五行”密不可分D.古人在城市建筑和规划中加入过多迷信成分【解析】2.中心理解题,文段开篇提出观点,即古人建造城市注重和环境协调,注重和自然融合,后文通过“儒家”、“道家”、“阴阳五行”举例论证前文观点,故文段强调古代城市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对应B项。A项:(1)“儒家、道家”属于举例的内容,非重点;(2)“...